如何種出又多又好的番茄?經過8個多月的比拼,4月25日,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峰會在線上舉行,“番茄快長”隊種植的番茄以遠超傳統種植的產量和品質摘得冠軍。這支隊伍采用“人機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將先進種植經驗轉換為算法,輔佐種植者種出了高產量、富營養的果實。
與第一屆的“科技種草莓”相似,今年的大賽命題是“科技種番茄”,以“既要種得多,又要種得好”為目標,同時關注環境可持續性和商業化可行性。賽事共吸引了全球15支團隊120多名研究人員參賽。最終4支隊伍闖入決賽,其中既有高校背景的學術研究者,也有商業化種植的從業者。
去年10月開始,入圍決賽的選手分別在北京、上海、浙江、荷蘭等地,通過軟件遠程控制位于云南昆明大賽基地的智能溫室,結合營養學、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精準農業技術種植番茄。
評審結果顯示,四支決賽團隊的番茄平均產量達到了傳統種植的兩倍左右,營養價值也符合高品質的行業標準。
做好農業,首先要有與時俱進的方法論。本次大賽,4支隊伍各展所長,開啟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科技種植模式。
比如,如何讓農業生產“仰以鼻息”的氣象信息、光照條件變得可控?四支隊伍之一的“智茄”隊開發的“數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臺”就實現了溫室環境動態監測、番茄生長圖像監測、植株病害識別等功能。當溫室環境實時監測數據超出閾值,該系統就會發短信提醒操作人員;同理,當系統通過視覺技術識別到不同生長階段葉片、花朵、果實等方面的問題,也會自動作出精準預警。
萬物生長依賴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對于設施農業的優質高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鑒于此,另一支隊伍“喜柿”隊的新農人們研發了一種新型輕簡溫室二氧化碳加富技術,在促進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時,有效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導致的二次排放問題。得益于此,該團隊種出的果實品質優異,維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紅素含量均遠超傳統種植的番茄。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李道亮在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峰會上表示,“打造高水平農業科研人才隊伍,需要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同時要注重團隊精神的塑造。該賽事搭建了農業人才切磋和交流的平臺,是一種非常好的人才培養模式。”
去年8月,拼多多宣布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重大需求的“百億農研專項”,以前沿技術推動農業數字化。其中就包括連續兩年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推動精準種植技術在農業中加速落地應用。(記者 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