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根鋼軌,全長八米,踱步測量,十幾個步幅,卻跨越了兩個世紀,穿越了一百一十八年的時光隧道,承載著百年前中國近代工業的沉沉的往事,一路向我們呼嘯而來……這根鋼軌,現在靜靜地“躺”在南昌鐵路局永安工務段庫房內,收藏著中國鐵路百余年來的風風雨雨,把一路風雨化作了鐵路發展史冊中一段傳奇之旅。
2020年4月,全國鐵路組織文物大普查,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辦公室組成聯合文物普查小組,到全局各地開展鐵路文物普查。當年7月,普查小組來到永安工務段,有段領導介紹說,在段廢舊軌料中發現了一根一百多年前的舊鋼軌,十分珍貴。普查小組成員十分欣喜,立即趕到現場查看,這根被歲月遺忘的鋼軌,漸漸浮出了時間的水面。
這根鋼軌為漢陽鐵廠制造,鋼軌上鑄有三段清晰銘文,均為“漢陽鐵廠造”繁體字樣,標注1904年生產日期,是早期中國鐵路廣泛使用的“38”軌(每米鋼軌重38公斤)。鋼軌保存十分完好,無明顯銹蝕,讓人驚嘆百年前漢陽鐵廠的精湛的制造工藝。
鋼軌銘文。顯示“漢陽造鐵廠1904”
經過實地測量,這根百年前生產的鋼軌全長8.004米,并非12.5米標準長度的鋼軌,兩端均有安裝鋼軌夾板螺栓的孔洞。可見,這根鋼軌是為了滿足鐵路建設需求,經過“量衣裁體”,截短并經鉆孔加工后,用在現場適用之處。這就產生了新的疑問,1904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怎么會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來到1956年12月建成的鷹廈鐵路呢?這給了鐵路人新的猜想。
猜想一:這根鋼軌當年用于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鐵路,1906年4月竣工通車),“退役”后重新“上崗”,作為再用軌,1956年隨鷹廈鐵路工程車來到永安,作為鋪設施工便道之用;在完成“任務”后,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截短后用于橋梁護輪軌(置于火車運行鋼軌的內側,防止列車在橋梁上脫軌的保護性鋼軌),后被置換下來,進了廢舊軌料的堆場,直至被發現。
猜想二:鷹廈鐵路在永安市境內,翻越了巍峨的戴云山脈,設有22‰坡道,號稱“華東鐵路第一坡”,坡頂兩側分別設有柯周坑、打虎坑車站,是華東地區僅有的兩個鋪設避難線的車站,這根鋼軌在完成鋪設施工便道任務后,可能后被用于避難線鋪設。避難線是在長大坡道上,為防止火車制動系統失效,而將火車從下坡道引向上坡道,抵消火車向下滑行勢能的線路。避難線為應急時使用的線路,使用概率極低,長期無須更換鋼軌,這根鋼軌也可能被鋪設在避難線上,后在某次線路大修中被置換下來。
猜想三:這根鋼軌可能用于專用線、站專線或機務段三角線等不經常使用的冷線,后換軌進入廢軌堆場。據專業人士分析,這種情況可能性較小,一般專用線等線路使用的是12.5米長度的標準軌,很少使用未達到標準長度的鋼軌。
百年的時光,難以拉直鐵路人心中的問號,這些問號就像一個個釣鉤,已經難以在時間的水面垂釣起歷史的真相,但卻溯源出一段需要補敘的歷史:1890年,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1894年6月建成投產,是中國第一座采用西方技術的鋼鐵廠,鋼鐵產能一度位居亞洲第一,在1938年鐵廠停產前共生產鋼軌27.8萬噸,鋪設3300公里鐵路。在中國鋼鐵博物館收藏有漢陽鐵廠1899年生產的鋼軌(國家一級文物);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有長度675毫米的1901年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國家二級文物)。這根永安工務段發現并收藏的鋼軌,時間之早、長度之長,在全國范圍內十分罕見,是見證中國現代工業發展的難得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