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孝在古厝巡察。(采訪對象供圖)
經通村古建筑群(采訪對象供圖)
(資料圖)
“我把畢生積蓄拿出來修復家鄉的古厝,既是為圓兒時的夢,更是盼能留得住鄉愁,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日前,記者采訪72歲的吳錫孝時,老人正在整理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證書和照片。
今年6月11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在當日的開幕儀式上,第四屆尋找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名單揭曉,全國共12名個人和3個團體入選,尤溪縣經通村村民吳錫孝是我省唯一入選者。
經通村位于尤溪縣梅仙鎮中部。在這塊相對海拔約200米的山地丘陵緩坡地,分布著多座建筑形制各具特色的土木結構古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有馬坪厝、水尾林厝、前垅厝、后垅厝、上隔兜厝等,總建筑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它們背靠延綿群山,整體規模宏大,建筑年代均為清乾隆至光緒時期。這些古建筑四周筑以圍墻,庭院高深,院中辟有多個天井,極富閩中丘陵山地氣息。古樸、莊重、美觀和實用的建筑風格,體現了福建民居建筑的山林文化特征。
經通古建筑群之所以能保持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村民吳錫孝對這一片凈土的傾囊修復和悉心守護。
“當年家庭困難,我從福州被送到經通村,經通村鄉親將我養育成人;改革開放后,我做餐飲、開旅社、辦企業,國家政策助我勤勞致富,我要盡己所能為經通村做點事。”吳錫孝出生于福州安泰橋附近,60多年前,父母將不到10歲的他送到尤溪縣梅仙鎮經通村。雖然當時物質條件困難,但養父吳士實對他十分照顧,鄰居大嬸也時常送來布料讓他做衣服穿。
經通村的風土人情在年輕的吳錫孝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長大后,吳錫孝買了房子回到福州,但經通村這個養育他的家鄉始終縈繞心頭。
有一天,回村的吳錫孝看到從小長大的馬坪厝被雜草淹沒,且路基溜方、圍墻坍塌、廂房半歪斜,有的塌方壓垮后廳侵占走廊……看到這番情景,吳錫孝心里說不出的難受,他暗下決心,決定自掏腰包對馬坪厝進行搶救性修復。
于是,與馬坪厝宗親、村民和村兩委一起研究、探討,大家一起投資投工投勞。一開始,很多村民認為吳錫孝動機不純,想將古厝修好后變成他個人房產使用;他的子女對此想法也不贊成,覺得修古厝費錢費心,還吃力不討好。吳錫孝卻說:“修繕這些古厝,我沒有任何私心,只是為了傳承我們經通村的歷史文化。這里是養育我的家鄉,我希望她留得住鄉愁,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
古建筑修繕確實是一件費心的事。在修繕馬坪厝外部的石墻時,墻體的鵝卵石因早前塌方流失了。為了確保文物安全,保證古厝修舊如舊,吳錫孝帶著工作人員到河灘上一顆一顆挑選合適的鵝卵石運回;在修繕屋頂的瓦片時,老人經常自己爬上房頂看整體效果。“既然做,就一定要做好,我得保證這些古厝的原汁原味。”吳錫孝說。
為了最大限度還原古建風格,吳錫孝通過縣文旅局雇請到了專業的古建筑修復團隊。在修繕工程期間,吳錫孝每天早上5點左右就到工地親自監工。他還主動對接縣文物主管部門,邀請他們到現場進行業務指導,并通過縣文物主管部門的領導、專家一起向村民溝通、解釋——經通村古厝體量大、藝術性強,它代表了尤溪乃至閩中古民居的建筑風格,把它修復,不僅是保護祖先遺產、保護文物,而且是傳承文化、推動鄉村振興。
馬坪厝修好后,吳錫孝又捐資修繕村里的其他4座古厝。“對古民居進行搶救性修復,這是第一步,接下來我還要讓它活起來,最大限度呈現它的價值。”吳錫孝說。至于為修復這些古厝總共投入了多少錢,老人始終只有一句話:“錢確實投不少,也確實壓力很大,但修文物這個錢花得值。”
吳錫孝不僅出資修繕,還監工出力。有一段時間,吳錫孝盼著下雨,因為雨天最能考驗老屋的破損程度,也最能檢驗修復的質量。下雨時,吳錫孝不停圍繞老屋巡察、走進老屋查看,檢查已修的會不會變色、有沒有漏雨,未修的漏洞在哪。屋內視線昏暗,他便戴礦燈舉電筒四處照看,找到漏雨處,在地上做個記號。雨停之后,督促有針對性的修復。
修復后的經通古厝以其獨特的建筑魅力吸引了意大利巴里理工學院、浙江大學、福州大學等眾多高校學者、游客前來探訪。其中,浙江大學建筑學院的78名師生用10天時間對5座老屋進行測繪。吳錫孝認為這是挖掘和宣傳經通古建筑群文化藝術價值的好機會,于是每天開車去縣城的批發市場采購食材,悉心安排測繪隊的一日三餐,還每天到測繪現場提供全方位服務。因多日連續操勞,測繪結束后,老人病了一場,卻自稱樂在其中。
吳錫孝堅守文物安全、傳承中華文脈的善心之舉感動了村民,也得到國家、省、市相關部門的關注和肯定。尤溪縣通過積極宣傳鄉賢吳錫孝的先進善舉事跡,推廣經通村“老屋拯救”示范點經驗與做法,發揮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拓寬了文物保護資金投入渠道,使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工作格局逐步實現。
古民居逐漸活起來了,吳錫孝信心倍增。從蘭州領獎回來的第二天,老人就回到經通村。他說,希望借此機會,為經通古厝增加流量,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來投資提升,讓老屋站起來活起來,通過他的努力帶動更多的人,更好保護文物古厝,有效激活鄉村活力、帶動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