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1當前中西部縣城發展主要靠政府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經濟帶動,制造業的發展是很困難的。這種發展模式未來都會面臨債務風險,很多地方已經表現出來了,不具有可持續性。 2表面上看,進城是農民的自主選擇,但實際上這背后又有政府的推力,比如很多地方不斷地在縣城新建學校,并從鄉村抽調優質師資,以吸引農民送子女進城讀書,進而帶動房地產銷售。農民是為了逃離較差的教育環境而不得不做出進城的選擇。 3進入縣城以后,農民面臨著很大的家庭生計壓力。有的地方,女性要跟著小孩進城陪讀,丈夫一個人在外務工,經濟壓力大,很容易引發婚外情等家庭矛盾,甚至引發惡性刑事案件。 4特色農業的發展似乎是一個機會,比如大棚種植、規模養殖,但我覺得全國來看特色農業也是高度飽和的,飽和意味著較高的創業風險,意味著較高的失敗率。“絕大多數中西部農業縣必然成為永久性農業縣”,這是一個殘酷且無奈的判斷。在國家提出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中西部縣城的發展模式?農民為何進城?進城后能否扎根下來?房地產在縣城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對話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安永軍。
(資料圖)
對話學者:
安永軍丨社會學博士,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城鄉基層治理、縣域城鄉融合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怎么理解“絕大多數中西部農業縣必然成為永久性農業縣”?
安永軍:我用“永久性農業縣”這個判斷主要是為了說明中西部縣域的發展空間問題。
這些縣域非農產業的發展空間比較受限,并不是說這些縣域就完全無法發展,農業內部和非農產業仍然可能有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們現在是把縣域經濟發展與縣域城鎮化掛鉤起來,想要靠非農產業的發展讓進城的農民穩定地留在本地。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縣域經濟沒有這么大的容量。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
安永軍:得出這個結論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是東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經驗不具有可復制性。
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百強縣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些縣域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發展起來的,最初也是農業縣,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轉變為工業縣,農民也早已經走出農業,“洗腳上樓”了。
東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和當時短缺經濟的市場結構、鄉村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以及沿海優越的區位條件相關,而且東部地區的縣域經濟是整個區域的連片發展,形成的是一個沿海經濟帶,具有高度的集聚性,而這些條件中西部農業縣都不具備,只有少數靠近大城市的縣域能夠依托大城市的集聚優勢發展起來。
二是從發展現實來看,當前中西部縣域發展主要靠政府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經濟帶動,制造業的發展是很困難的。
我調研到的甘肅X縣,年年招商引資但沒有招到一家外地企業,本地工業主要是服務于農產品加工。而江西的Y縣,雖然有一定的工業產業,但大多是東部沿海地區淘汰的高能耗產業,環保上面臨很大壓力。
我訪談過的一位工程老板說,其實縣里的領導知道項目不一定能夠盈利,但是負債也要搞建設,很大的原因就是要靠各種基建項目去帶動經濟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未來都會面臨債務風險,很多地方已經表現出來了,不具有可持續性。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如果中西部農業縣發展不起來,為什么農民還要進縣城買房?
安永軍: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從現象上來看,農民到縣城買房不管從意愿還是從行為來看,都是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這也是國家提出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原因所在。為了提升縣城品質,很多地方又上馬各種可以媲美大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博物館、圖書館、市民中心等等,并因此又產生很多政府債務。
這里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農民進城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表面上看,進城是農民的自主選擇,但實際上這背后又有政府的推力,比如很多地方不斷地在縣城新建學校,并從鄉村抽調優質師資,以吸引農民送子女進城讀書,進而帶動房地產銷售。由于優質教育資源向縣城集聚,鄉村教育快速衰落。為了追求優質教育資源,農民不得不進城。
這和大中城市的買房擇校有所不同,大中城市是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但中西部縣域是鄉村教育衰落太快了,鄉村教育的衰落就是教育城鎮化直接導致的,農民是為了逃離較差的教育環境而不得不做出進城的選擇。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說到房地產,給中西部縣城帶來了什么?
安永軍:房地產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為農民創造了一些本地務工機會,而且顯著提升了縣城城市建設的水平。但這種發展模式并不健康,因為它是一條腿走路,不是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兩條腿走路。缺乏后者的支撐,房地產經濟很難長期高速發展,而且其中所隱含的各種矛盾就會慢慢暴露出來。比如政府債務問題,由于農民購房需求已經極大釋放,縣域房地產存在大量庫存,政府賣地收入驟減,債務問題逐漸暴露。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中西部縣城的發展模式有哪些負面影響?
安永軍:農民本身是有城市化的內生動力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農民也想要高質量的城市化。
進入縣城以后,農民面臨著很大的家庭生計壓力。有的地方,比如甘肅X縣,女性要跟著小孩進城陪讀,一家人靠丈夫一個人在外務工的收入生活,丈夫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壓力,而女性陪讀又很枯燥乏味,很容易引發婚外情等家庭矛盾,甚至引發惡性刑事案件,當地的離婚率也顯著上升,很多就是陪讀引發的。可以看到,盲目拉動農民進城已經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這些都是在發展的語境下發生的,農民在這其中并沒有獲得很多。
我覺得最重要的負面影響是政府舉全縣之力發展和經營縣城,教育變成了一個拉動農民進城的工具,鄉村教育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衰落,這對于那些沒有能力進城還留在鄉村的家庭顯然是不公平的,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城鄉教育差距。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中西部縣城怎么找到自己的發展模式?
安永軍:中西部縣城的發展可能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發展模式,我覺得我們應該降低對它的發展預期。它不是沒有發展的空間,但是很難高速發展,至少它的發展速度很難比得上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每個地方應該根據自己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去發展自己的產業,有條件的發展,沒條件的不發展也可以,這個自主權應該賦予縣域自己。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返鄉青年,面對產業不發達的縣城,如何求生存?
安永軍:我們這幾天在貴州調研,正好訪談了一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他投資60多萬建了一個佛香廠。他說自己初中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了,打了這么多年工沒有攢到什么錢,結婚以后,就想追求穩定了,所以決定在家鄉創業。但是他說現在也只能勉強維持,每年的利潤付完銀行的利息、養活三個小孩之外所剩無幾了。
他提到兩個因素:一是他的原料要從外地進,物流成本比較高;二是本地的勞動力素質比較低,人工成本比較高。所以他的產品比外地企業的成本要高,定價也更高。
可以看到,看起來這么簡單的小工業,也高度依賴于產業鏈的支持,但中西部縣域很難培育出本地的產業鏈,因為其他地方已經有了成熟的產業鏈。返鄉創業還是得選擇本地化程度比較高的產業,經銷商是最穩定的,但是也高度飽和。
特色農業的發展似乎是一個機會,比如大棚種植、規模養殖,但我覺得全國來看特色農業也是高度飽和的,飽和意味著較高的創業風險,意味著較高的失敗率。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如果你在中西部地區,你會如何選擇進城之路?
安永軍:如果我生在中西部地區,如果有可能,我會選擇在沿海地區進城,這些地區至少能實現穩定的就業。
把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做一個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中西部縣域出來的大學生很少回到本地,基本都在大中城市安家了。他們也有很濃厚的家鄉情結,為什么不回到本地去呢?因為他們在大中城市能夠獲得體面的收入。影響農民進城最核心的因素還是收入。如果農民的收入足夠高,他也會愿意留在沿海地區的。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到有一定就業機會的地級市,有的地級市發展較快,也能夠為農民工提供一個體面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