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進度緩慢疊加通脹因素,美國9月進口恐呈現近兩年來最大跌幅。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國際貿易逆差下降至674億美元,原因是進口下降幅度大于出口。美國國內多家機構則發布預測,9-10月美國進口恐繼續下跌,且2023年初進口也將放緩。
一位美西航線的資深貨代從業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再實地看,發現“去庫存”速度緩慢。雖然目前到港航運減少,但最近在洛杉磯港口,許多貨柜停留時間仍在9天左右,且由于銷售緩慢,還存在一些零售商把碼頭當倉庫使用的現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9月進口恐繼續下跌
美國貿易數據服務提供商笛卡爾(Descartes)統計美國海關數據顯示,9月美國集裝箱進口量同比大跌11%至221萬/20英尺標準集裝箱(TEU),較8月下降12.4%,低于2020年9月水平。從歷史降幅來看,9月環比下降31萬TEU,是自2020年2月以來最大環比降幅。
相比之下,8月份的進口量同比僅下降1.8%,保持在250萬TEU左右。
此前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8月美國國際貿易進出口數據顯示,8月美國出口額為2589億美元,比 7月出口減少7億美元,進口額為3263億美元,比7月進口減少37億美元。
笛卡爾在報告中表示,美國經濟放緩、零售商減少采購、通貨膨脹和高燃料成本等因素造成了美國9月集裝箱進口總量的急劇下降。
具體而言,美國西海岸兩大門戶港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所受到影響最大:與8月相比,這兩個港口的集裝箱進口均下降了17%左右,但東海岸港口也感受到了壓力,其中薩凡納港口環比下降21%,不過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颶風伊恩。
笛卡爾行業和服務執行副總裁瓊斯(Chris Jones)表示,通常在一年之中的這個季節,這是美國進口季節性下降之勢,但往年降幅不會這么大,目前出現了一個較大拐點。
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則在本月下調了對2022年剩余時間內美國進口貨物量的預測,同時還預計到2023年年初,貨量將進一步下降。這是NRF在兩個月內,第二次下調預期。
NRF認為,在零售商較早建立庫存,并且現在為年終銷售已經準備充足的庫存后,預計到2022年底,美國主要集裝箱港口的進口量將降至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進口量的增長已失去動力,尤其是來自亞洲的貨物。”Hackett Associates創始人哈克特(Ben Hackett)表示,最近承運商的運輸能力減少表明,即使消費者繼續消費,庫存充足的零售商對商品的需求也在下降。
NRF預計,2022年第4季度美國主要港口的進口量將降至597萬TEU。今年前6個月,NRF的全球港口追蹤記錄顯示,美國集裝箱總量同比增長1350萬TEU,比2021年增長5.5%。但進口量在7月和8月同去年持平,NRF預計,2022年下半年,美國集裝箱進口量為1250萬標準箱,比2021年同比下降4%,預計全年進口量將達到2600萬TEU,比去年增長不到1%。2021年,美國集裝箱進口量創下紀錄2580萬TEU。
NRF稱,美國進口放緩將持續到2023年初,2023年1月將同比下降近5%至206萬TEU,與2021年1月的水平持平。
去庫存緩慢
NRF負責供應鏈和海關政策的副總裁·戈爾德 (Jonathan Gold)表示:“對于一些購物者來說,假期已經開始,由于預先計劃,零售商手頭有大量商品可以滿足其需求:許多零售商在今年年初引進了商品,以應對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持續的供應鏈中斷問題。”
摩根士丹利股票團隊則在本周一份報告中仔細分析了目前的庫存過剩問題,并警示稱,過度擴張的庫存會導致減少利潤、降價促銷行為的發生。摩根士丹利強調,百思買、Gap和Williams-Sonoma等零售商最容易受到這些庫存風險的影響。
根據摩根士丹利托運人調查(MorganStanley Shipper Survey),約有100家企業定期分享他們的運輸需求和宏觀預期,目前的凈訂單水平已達到該調查12年歷史中的最低點,訂購量同比下降 40%,凈庫存水平也異常高。
摩根士丹利首席運輸股票分析師尚克(Ravi Shanker)寫道:“幾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未來他們的庫存更高,而訂購量更低,這明確顯示庫存過剩的現狀。”
“面對庫存過剩,企業需要決定是接受高成本以繼續持有庫存、銷毀庫存、保持高價并打擊銷量,還是大幅降價以刺激需求。我們相信,許多公司將轉向采取積極折扣來解決他們的庫存問題,這可能會引發一場‘逐底競爭’,因為各公司試圖比同行更快地降價并盡可能多地轉移庫存。”尚克表示,“這種動態將嚴重影響利潤率,并導致盈利放緩。”
據其分析,家居用品和個人電子產品的庫存風險很高,而一些行業仍在經歷供應鏈中斷。譬如,機械、電氣設備和汽車行業就仍然面臨庫存混亂的中低風險。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經濟學教授法塔斯(Antonio Fata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復蘇推高了通脹,這可能是一個“意外”,但是人們并未對此現象給予足夠重視,通脹上去容易但下來難,央行大幅加息所造成的經濟后果也就如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期做出的警示那樣,全球經濟活動普遍放緩且比預期更為嚴重。
IMF近期更新預測,稱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1年的6.0%下降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IMF表示,如果不包括全球金融危機和疫情最嚴重階段,那么這將是2001年以來最為疲弱的增長,同時全球通脹預計將從2021年的4.7%上升到2022年的8.8%,2023年和2024年將分別降至6.5%和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