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武星如
據上游新聞報道,近日,一張病人在某醫院“8天花費42萬元”的住院結算憑證圖片和相關文字在網絡流傳,引發關注和網友熱議。據發帖人表示,該患者病情相當復雜,因主動脈堵塞做了主動脈支架植入術,僅醫用耗材就接近40萬。
4月17日,該院宣傳處向上游新聞回應,已調查掌握情況,原發帖人已在評論中表明,醫保報銷了大部分費用,最后實際支付不到4萬元。
“主動脈支架與冠脈支架不同,其技術含量很高。”4月19日,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秘書長楊建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冠狀支架是放在冠狀動脈中,主動脈支架則是放在連接心臟的大動脈里,所要承受的血管的壓力比冠狀支架要大得多,對應手術難度也是相當大。這就對支架的耐壓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質的要求更高。同時,支架植入后可能不會再取出,這就要保證患者植入主動脈支架后,今后長期生活中不管是進行各種運動,多種狀態下其都時不會脫落、變形,還有里面的覆膜,更是具有很多特異功能,這些都對主動脈支架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且相關技術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所以其成本并不僅僅能用生產支架的原材料來衡量。”
楊建龍指出,目前我國臨床上復雜病例應用的很多主動脈支架還是進口產品,費用較同類國產耗材要高一些。“除此之外,主動脈支架前期的研發投入也很高,最初進入市場時,企業為了收回成本,價格可能偏高。但主動脈支架產品目前已經上市很多年了,隨著時間的增長,價格也會相對降低一些。”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查詢發現,多地已將主動脈支架納入醫保報銷的范疇,醫保報銷比例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政策而有所差異,大約在60%-80%之間。但楊建龍指出,目前主動脈支架還沒有進入國家集采,也沒有進行過醫保談判,對于少部分沒有醫保的人群和國家醫保支付來講,還依然會帶來較重的負擔。“當前生產主動脈支架的企業已經具備一定數量,常規產品的市場競爭正在趨向充分,就給主動脈支架進入集采或醫保談判帶來一定可能。”
“大約20年前,我國的冠脈支架依靠進口產品,每個支架的價格在3萬元以上。后來有了很好的國產支架,價格很快就下來了。”楊建龍表示,期盼更多的國產醫療裝備企業能夠對主動脈支架這一領域進行創新研發,不斷提高產品性能與進口市場形成一定的競爭格局;同時,建議國家醫保局對目前的主動脈支架產品進行適當的談判,盡可能減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