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進程曲折,需求較弱,鑒于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將制約政策發力空間,后期政策利好預期偏向于提振消費舉措,而非基建投資。目前市場處于政策向好預期與宏觀偏弱現實的博弈狀態,短期政策預期驅動占優。海外方面,美國經濟處于“淺衰退+政策逐步轉向”狀態,市場對政策緊縮的反應較為充分后,將對淺衰退進行反應。海外高利率環境對銅價仍有承壓。美聯儲政策路徑將沿著緊縮退坡(2022年12月)—加息停止(2023年三季度)—降息預期升溫(2023年底)的方向演繹,美元指數或逐漸走弱,歐美經濟淺衰退預期轉為現實會形成宏觀上的壓制。后期影響銅價的宏觀變量:國內經濟復蘇進程較為曲折,需求偏弱(利空);地方政府債務制約國內政策發力空間(利空);美聯儲放緩加息步伐(利多);歐美經濟淺衰退導致中國外需出口下降(利空);地緣政局軍事博弈影響風險偏好(利空)。
圖1:中國CPI與PPI
(相關資料圖)
數據來源:wind
圖2:美元指數
數據來源:wind
產業面:
上周電解銅桿開工率回落,或與夏季需求偏弱,用電緊張有關。7月下旬電解銅制桿開工率69.87%,較上周回升4.04個百分點。再生銅制桿企業開工率43.13%,較上周回升5.46個百分點。7月下旬,LME銅庫存5.99萬噸,較上周近2800噸。上期所銅庫存7.78萬噸,較上周回落近5000噸。中國電解銅社會庫存11.59萬噸,較上周回落0.11萬噸。據SMM資訊,華東地區庫存減少主要是由于進口銅到貨較少,且銅價回落下游補貨增加;華南地區則處于供需雙弱的局面,交割后煉廠發貨較少,進口銅也較為有限。消費方面,臨近月末預計下游采購需求將減少。銅礦供應端,7月下旬進口銅礦加工費指數93.05美元/噸,較上周回升0.31美元/噸,反映出短期進口銅礦供應壓力有所緩解。據SMM數據,中國冶煉廠與Freeport敲定2023年銅礦長單加工費基準價為88美元/噸,較2022年增加23美元/噸,創2017年以來新高,顯示出未來一年銅礦供應充裕,冶煉端產量將跟隨礦產端產能增加。中期滬銅價格在全球銅礦90%分位線成本端上方50000-55000元/噸區間,獲得支撐力度較強。中期銅價在宏觀預期與產業基本面的多空交織下,或在60000-70000元/噸寬幅區間震蕩。長期能源轉型與碳中和背景下,銅價底部區間穩步抬升。
后期影響銅價的中觀變量:夏季電力供應偏緊,初級加工端開工率或小幅下降(利空);進口銅礦加工費回升,銅礦供應有所增長(利空);境內銅庫存累庫(利空)。
圖3:中國電解銅社會庫存
數據來源:SMM
圖5:中國電解銅與再生銅制桿開工率
數據來源:SMM
交易面:
前期國內經濟數據不及預期承壓有色金屬價格,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制約國內政策發力空間。短期有色金屬價格反彈后,海外高利率環境以及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對有色金屬仍有承壓。
(文章來源:新世紀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