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其中,提高農民數字化“新農具”應用水平被列為重點任務之一。
近年來,農村網絡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數字鄉村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城鄉之間“數字鴻溝”逐漸縮小。然而,據去年中國社科院公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得分僅18.6分(滿分100分),明顯低于其他職業類型群體。數字素養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利用數字資源的效率。因此,振興鄉村不僅要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與城市“同網同速”,更要提高農民應用數字技術意識、意愿和能力,讓他們享受更多數字紅利。
提高農民應用數字技術能力,要做好農民培訓需求調研,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差異化數字化培訓方案,滿足農民個性化需求。課程“接地氣”,培訓才能“冒熱氣”。課程設置要立足農民需求、農村實際、產業特色,將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實際深度融合,將理論知識融入生產實踐,提高培訓實效。同時,要整合農業生產、電商銷售、新媒體應用等優質培訓資源,實現線下線上一體化教學,多渠道提升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有效提升農民信息安全意識。
讓數字技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學會技術遠遠不夠,還要有渠道有平臺施展本領。要圍繞農業產業鏈生產、管理、營銷等關鍵環節,積極培育農業農村信息產業,促進培訓成果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建立生產技術和現貨交易平臺,幫助農民、農企及消費者在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環節實現互聯互通;探索發展智慧農場、農村電商、鄉村文旅等新業態,培育更多新型經營主體,激發農業發展活力;讓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推動“互聯網+政務”向鄉村延伸,提高為民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