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發布《安徽省“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省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安徽水生態環境目標基本實現。
恢復9000公頃天然濕地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在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態恢復等方面實現突破。對長江等重點水域開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有效控制南漪湖等29個重點湖庫的營養狀態。推進皖河等35段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恢復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焦崗湖濕地等天然濕地約9000公頃,建設十八聯圩等27處人工濕地。“十年禁漁”全面落實,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到改善。
重要跨省河流、主要跨市縣的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水資源配置工程格局基本形成,巢湖、淮河干流、潁河、渦河、新安江、水陽江、皖河等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平得到提升。2035年,全省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安徽水生態環境目標基本實現。
抓好長江“十年禁漁”
在重點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省將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反饋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全面排查整治關聯性、衍生性問題。
同時加強物種保護,加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觀測網絡建設,建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加強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長吻鱘、刀鱭、“四大家魚”等重要水生生物“三場一通道”等關鍵生境的保護和修復。科學開展增殖放流,加大珍稀、地方特有水生生物苗種放流比例,加快恢復水生生物種群適宜規模。加強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慶市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各類水生生物保護類自然保護地建設。鞏固長江禁捕退捕成果,抓好長江“十年禁漁”。
全面建成環巢湖十大濕地
開展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
加快環湖濕地規劃建設,到2025年,全面建成肥東十八聯圩濕地、玉帶河濕地,巢湖半島濕地、柘皋河濕地、槐林濕地,肥西三河濕地,廬江棲鳳洲濕地、馬尾河濕地,包河區巢湖湖濱濕地、派河口濕地等十大濕地。到2025年,環湖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穩定,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濕地生態屏障基本構建,加快打造世界級城市濕地群。
同時,深化“數字巢湖”建設,完善監測體系,構建巢湖綜合治理“智慧大腦”。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建設,加強巢湖研究院建設。積極推廣應用水污染預警溯源、藍藻水華防控等技術,讓巢湖成為湖泊治理新技術的“應用場”。
做好跨界水體聯防聯控
推進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以淮河干流水源和南水北調東線、引江濟淮等調水工程為基礎,開展農村供水地下水源替換,建設從水源到用戶的配水工程。
持續做好沱湖、洪澤湖流域跨界水體聯防聯控,進一步完善水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立聯合監測、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等機制。加強與河南省、江蘇省溝通協作,積極推進淮河流域跨省河流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
同時,實施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大運河岸線1000米嚴控占用濱河生態空間新增非公益建設用地,2000米核心監控區范圍內,嚴禁新建高耗水、高污染和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工礦企業,以及不符合港口規劃的碼頭工程。推進大運河濱河生態屏障建設,統籌推進沿線植被恢復與防護林體系建設。推進流域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態修復,提高大運河軸線與周邊河湖水系的連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