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報道
【資料圖】
《中國紀檢監察報》近日刊文,最新披露了“云南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虛作假”問題背后的部分細節。
354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玉溪市通海縣的“母親湖”。2021年5月17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云南玉溪杞麓湖污染治理治標不治本、水質長期得不到改善”問題。次日,云南省紀委監委對該問題開展調查。
經查,云南省原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時任玉溪市副市長賀彬,為達到水質考核要求,安排通海縣弄虛作假,上馬杞麓湖柔性圍隔項目,干擾水質監測數據。在項目招標時,不法商人葉國兵通過向賀彬等人行賄,順利承建造價2300萬元的柔性圍隔項目;在建設方案評審環節,葉國兵通過向省環科院原高級工程師田軍等人行賄,使其為柔性圍隔工程專業“背書”。省紀委監委從該案切入,全面排查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進一步發現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多起違紀違法問題線索,省生態環境廳原副廳長方雄、科技與財務處原處長侯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原局長陽勇等一批干部被查處。
早在2016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2018年“回頭看”中,均已嚴肅指出杞麓湖水污染治理問題。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下沉云南省玉溪市仍然發現,當地為達到水質考核要求,搞樣子工程,弄虛作假,杞麓湖水質仍未得到改善。
入湖排澇站與環湖截污工程、杞麓湖之間均有閘門連通,污水直排杞麓湖,環湖截污工程成為擺設
環湖截污工程中的調蓄帶與農業退水管道、入湖河流均通過閘門連通,雨季閘門打開,污水全部通過入湖河流進入杞麓湖
杞麓湖周邊蔬菜種植面積不降反升,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
通海縣在杞麓湖湖心國控水質監測點位周邊建設柔性圍隔工程、水質提升站及其排水管道、生態補水延伸管道等項目,人為干擾水質監測采樣環境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通報,杞麓湖水質長期為劣V類。其中,農業面源污染占到入湖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農田水肥生產方式的蔬菜種植是影響湖泊水質的主要因素。云南省督察整改方案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已明確提出,要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到2020年杞麓湖水質達到Ⅴ類。但通海縣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全縣蔬菜種植面積不降反升,由2018年的34.5萬畝逐年增加至2020年的35.3萬畝。
眼見2020年難以完成水質考核目標,通海縣委、縣政府才相繼召開會議研究上馬水質提升工程,在2020年3月至12月間,投資4.85億元,陸續在杞麓湖邊建成6座水質提升站,期間未辦理環評審批手續。
根據《杞麓湖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十三五”規劃(2016—2020)》,“十三五”期間,玉溪市通海縣在杞麓湖周邊建設了環湖截污工程,由于沒有同步配套建設污水治理設施,這一投資7.3億元的工程實際上成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的擺設,且本應在2020年底全線貫通的環湖截污工程至今未完成,大量污水仍直排杞麓湖。
督察組現場抽查發現,萬家大溝調蓄沉淀塘等9處污水匯集點內水質渾濁不堪,有的甚至呈黃綠色,采樣監測結果顯示均為劣Ⅴ類。
玉溪市和通海縣還先后投資2650萬元、2093萬元、2300萬元,以生態補水、增加水循環之名義,將大龍潭引水入湖和部分水質提升站出水輸送到水質監測點附近區域,建設防止好水流出去的圍隔工程,人為干擾水質監測采樣環境,造成水質改善的假象。
2021年5月17日,生態環境部將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虛作假作為典型案例通報。10天后,云南省人民檢察院對羅應光決定逮捕。曾任云南省住建廳廳長的羅應光于2014年任玉溪市委書記,主政該地6年之久。云南省紀委監委官網刊播的《杞麓湖的吶喊》稱,“正是他這個玉溪政治生態的‘最大污染源’,帶壞了干部的思想、作風、紀律、規矩。”
海報新聞記者還注意到,云南省原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時任玉溪市副市長賀彬曾被稱為專家學者型官員。1983年9月至2004年11月任省環境科學所工程師,環境空間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師,信息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所長;2004年11月至2014年3月任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任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致公黨云南省委副主委(兼);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8日落馬前任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致公黨云南省委副主委(兼),省政府參事。
作為分管玉溪市環保和三湖治理的領導,賀彬利用職務便利、專業知識,自編自演了“柔性圍隔”這一貪腐虛假項目,并從中獲利。在他的親自“關心”“關照”下,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知毫無意義的項目匆匆上馬。該項目從想法提出、論證、立項到協調資金,匆匆實施,并通過了“國考”等一連串看似合規合法合程序的動作背后,都是由賀彬一手包辦的。
辦案人員表示,賀彬還請了相應的一些專家技術團隊,論證該項目能否起到弄虛作假的最優效果。
“守紀守法觀念越來越淡漠,總是覺得自己有點專業技術知識,根本不把法紀放在眼里,導致了今天的萬劫不復。”專題片透露,利用自己的學術背景、學術資源,讓專家為造假工程“科學論證”找理論撐點,賀彬帶偏了一批專家,“最主要的是把好技術用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