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霍森
(資料圖片)
編輯丨馮小
剛剛結束的女足世界杯小組賽最后一輪比賽,中國女足以1-6的比分慘敗給英格蘭女足,最終以1勝2負積3分的戰績獲得了小組第三,無緣出線,就此告別本屆世界杯。
回顧女足姑娘們在本屆世界杯的征程,對陣丹麥時的進攻無力與對陣海地時的茫然無措,實在是難稱令人滿意——如果就此進行追責,比如張睿那張毫無必要的紅牌,又或者門將朱鈺的失誤,甚至于水慶霞指導的戰術安排等等,或許都難以逃過“事后諸葛亮”式的放大鏡拷問。
但這種拷問并沒有任何意義,且是愚昧和不可理喻的。
比起1-6的比分,比賽的場面更能說明問題,新科亞洲冠軍和新科歐洲冠軍之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身體的對抗性、足球技術的應用、對戰術的理解和比賽的節奏,這場慘敗足以揭開某種血淋淋的真相——曾經輝煌無比的鏗鏘玫瑰,如今已經落后于世界頂尖水平,而且這個落后的幅度,并不算小。
著名解說黃健翔在這場比賽臨近尾聲的時候,非常艱難地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如果是對女足近幾年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并且一直觀看著女足比賽的球迷朋友,對這樣的結果,其實不會感到太過意外?!?/p>
是女足姑娘們沒有努力嗎?
首戰丹麥,水指導巧妙的戰術安排和女足姑娘們不惜體力的高位逼搶,一度讓我們距離勝利極為接近;次戰海地,在絕大部分時間里10打11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取勝;即便是最后一輪的慘敗,固然是技不如人,但女足姑娘們也肉眼可見的在場上拼盡了全力。
雖然最終的結果難言令人滿意,但從整體上而言,這一支中國女足從未失去拼搏到最后一刻的勇氣,她們無愧于“女足精神”的傳承。
但越是如此,才越讓人感到了某種現實倒錯的荒愕——既然隊員們和水慶霞指導已經盡了全力,卻依然收獲了這樣的結果,才更說明了中國女足的落后不在于某一點,而是全方位的落后。
賽后,王霜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一度哽咽不已:
“我們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榜樣吧。還是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夠踢出更精彩的足球。”
“也希望國內的教練們能培養出更多真正會踢球的孩子們,讓她們在未來代表國家隊的比賽中不至于這么狼狽。”
實在令人唏噓。
但與此同時,這次的賽后采訪中,王霜還說出了另外一句話——
“看看鄰近國日本怎么踢,她們為什么能夠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但是她們DNA始終不變,而且她們的DNA是越來越好?!?/p>
在中國女足慘敗的前一天,日本女足4-0狂勝西班牙,在這場比賽里,日本女足展現出了極為優秀的技術和嫻熟的配合,并通過堅定的反擊戰術,成功擊潰了來自歐洲的勁旅。
以此為標準,再回過頭來看中國女足,這樣的差距才更讓人感到痛心。
是我們忽視了女足的建設,對女足的投入不夠嗎?
在本屆女足世界杯開打之前,體談專欄就曾經推出過前瞻性文章《說出來可能不信,中國女足“收入一流、水平二流”》,文章中已經通過詳細的數據證明了,中國女足的平均收入,在世界女子足壇里其實是排名前列的,而且這個收入水平是通過國家撥款和部分社會團體的捐贈而非商業收益來實現的。
甚至國家還大力鼓勵和支持女足隊員留洋——雖然也有著某些執行上的問題,但總體而言,在態度上遠比男足要開放得多。
“女足精神”沒有丟,收入待遇水平也跟上了,留洋也沒有被卡脖子……那么,問題出在哪呢?
還是那三個字:職業化。
歐洲擁有著全世界最為深厚的社區足球積淀,從青訓選拔到比賽訓練,都遠遠領先于中國足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只要稍加重視,歐洲女足的整體強大幾乎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這種對比,就像是工業化生產對小農生產的降維打擊,這不是中國女足的問題,這是中國足球整個的系統性問題,是中國體育的系統性問題。
中國體育自95年開始推行的奧運爭光戰略,重點不外乎“小巧難女少”五個字,小是小球,巧是技巧項目,難是難度大,女是女子項目,少是參與人數少。
在舉國體制下,這一戰略很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跳水、乒乓、羽球、舉重、射擊、體操碩果累累,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體育在世界體壇里的地位。
剛結束不久的游泳世錦賽,大放異彩的游泳隊運動員覃海洋和張雨霏與教練合影
但很顯然,這一成功固然是前輩體育人拼搏奮斗的結果,也同樣得益于項目的職業化程度低,只需要少量的投入就能夠迅速獲得成績。
這也是早年的中國女足甚至中國女排成躋身世界頂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歐洲女足和女排職業化大潮風起云涌的當下,依然還抱殘守缺的想要依靠舉國體制來取得成績,自然就會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是緣木求魚。
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高度職業化的團隊項目,中國沒有一個是能夠拿得出手的。
說回本屆女足。
顯然,本屆世界杯女足姑娘們鎩羽而歸的原因,不在于一兩個球員的表現,不在于主教練是誰,也不在于“女足精神 - 搜索結果 - 知乎”,而是實打實的培養機制的差距。
在2017年,英足總推出了Gamepaln Growth計劃,提出要在2017-2020年間,實現“女子足球運動參與數量翻倍”、“女足國內比賽現場觀眾人數翻倍”、“女足國家隊在世界大賽中力爭上游并在2023年拿下世界杯”的三大目標。
此后不到兩年,英國女足球隊的總數就達到11088支,注冊球員120577人,18歲以下球員76625人。
就算是鄰國日本,注冊的職業女子球員數量也達到了8萬人。
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3000人。
老球迷們無不懷念著孫雯和劉愛玲雙星閃耀的黃金年代,但又怎能指望這貧瘠的土壤結出碩果來?
至于為什么愿意從事女足行業的人員如此之少,這是一個深刻的社會性問題,就不多做展開了。
去年亞洲杯后,有不少球迷產生了女足重回巔峰的錯覺,高呼著水指導萬歲;今年世界杯后,又有不少球迷在失落失望之下,厲聲斥責水指導耽誤了球員。
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本質上逃避了對中國足球更深一層問題的思考,只想將一切都放縱于情緒的宣泄。
水指導如果真的下課了,然后呢?中國女足會變得更好嗎?
很顯然,不可能。
這十年里,中國球迷很流行的一個段子是給2002的國足道歉,“我們曾經以為只是個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
我想,這句話也可以用在現今的中國女足、女籃甚至是女排上。
因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不是某一個教練或者某一個球員,而是某一代人甚至是整個社會持續不斷的投入、付出和小心呵護,包括建立體育社區、培養足球人口、改善足球青訓、大力推廣校園體育等等……
當然,這些都已是老生常談。
“知道正確的道路”從來并不難,難的是該如何“朝著正確的道路堅定不移的前進”,以目前中國社會的大環境而言,想要做到這一點,很難。
當下的中國女足雖然慘淡,卻已經是黑暗中難得的一縷螢火,還請大家且看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