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11日,北京及華北多地出現大霧天氣,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500米的濃霧。同時,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下半年來首個暴雪預警,多地將迎來大雪、局部地區將達到寒潮標準。茫茫大霧究竟是霧還是霾?大霧何時散?
《一起來嘮科》欄目特邀主持人段玉龍,對話中國科學院大氣所氣象學家魏科,揭秘茫茫大霧中背后的氣象原理。
專家信息:
1魏科:中科院大氣所、北京陶詩言氣象發展基金會氣象學家 2段玉龍: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段玉龍:當下我們經歷的,是霧還是霾?
魏科:是霧不是霾,不過也是重污染天氣。 霧、霧霾、霾、污染天氣這幾個詞的日常用法與專業定義容易混淆。很多人認為今天的天氣是“霾”,其實今天是“霧”。 霾從定義上要排除大霧、閃電、雷雨、沙塵暴等氣象,即晴朗天氣但能見度差的情況就是霾,這也意味著霧和霾是不可能同時出現的。 霧和霾都是基于能見度,并不完全對應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所以如果我們用霧和霾來界定天氣是否污染其實存在偏差,而按照PM2.5的定義來測量會更加準確。
總之,我們不能根據究竟是霧還是霾來判斷空氣質量。 這個季節出現這樣級別的大霧比較常見,秋冬季節是一年當中最容易發生大霧的時節。因為這時候空氣中來自于南方的水汽比較多,還有北方冷空氣的侵入讓水汽凝結。當遇上逆溫天氣,就容易產生大霧天。
2022年11月10日,青島,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云霧飄渺(圖源:視覺中國)
段玉龍:大霧天對人們的出行會造成哪些影響?
魏科:大霧天氣的能見度非常低,可以低到50米以下,這時候如果開車出去風險是非常大的,大霧天導致的交通事故的死亡比例也非常高。 大霧預警信號分為三個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其中黃色為1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于50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霧并將持續;橙色為6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于20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霧并將持續;紅色為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于5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于50米的霧并將持續。今天北京大霧就是黃色預警。
大霧除了影響開車出行,對于高鐵出行也有一定的影響。大家之前可能聽過一個詞叫做“污閃”,是指電氣設備絕緣表面附著的污穢物在潮濕條件下,容易出現強烈放電,導致短路跳閘,這對于高鐵線路而言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大霧預警信號(圖源:天氣網)
段玉龍:這場大霧什么時候能散?
魏科:這場大霧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因為我國整個華北、西北東部、四川、重慶都處于高壓的左側,受偏南氣流的影響。華南地區受高壓控制的區域溫度非常高,最高溫度甚至可以接近30度,高壓邊緣區域就有從南方向北方帶來的大量水汽,由此形成大霧。目前蒙古地區冷空氣虎視眈眈,大霧什么時候消散就取決于蒙古地區冷空氣何時橫掃而過,不過蒙古冷空氣到來也會帶來雨雪天氣。 天氣預報顯示這周末蒙古的冷空氣就會到來,然后整個華北地區就會出現一輪降雨和降雪。大部分應該是降雨,北部地區應該是降雪。
北京天氣預報(圖源:中國天氣網)
段玉龍:“三重”拉尼娜會導致今冬頻繁出現大霧天氣嗎?
魏科: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出現會攪動全球氣候波動,今年冬季出現“三重”拉尼娜,也是本世紀第一次連續三年出現拉尼娜現象。國際社會各預測機構對今年拉尼娜的預測意見高度一致,對我國區域的預測也比較一致,都預測我國東部地區溫度偏高,長江流域和南方降水偏少。南方溫度偏高和干旱持續,不利于大霧的出現,華北和北方溫度偏高如果配合來自南方或者渤海的水汽,就容易出現大霧天氣。所以拉尼娜的影響要分區域,南北方可能并不同。不過我國國土廣闊,氣候波動的影響因子比較多,除了拉尼娜還有北極冰雪、歐亞大陸熱力狀況,以及青藏高原熱力狀況等,預測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無法做到100%準確。
霧的出現還要考慮成霧條件,隨著我國空氣治理取得成效,空氣中可以讓霧凝結的凝結核正在減少,客觀上會減少大霧的形成,不過我國空氣質量還沒好到凝結核不夠形成大霧的條件。 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大霧的出現頻率,比如北美西海岸地區長期高溫干旱,西海岸近幾年大霧出現的次數和強度都在大幅度地減少。我國地區是如何變化的,未來如何變化,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一起來嘮科》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但歡迎轉發至個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