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巖
環球網1月4日刊發題為《臺導彈重要儀器被爆送大陸維修,臺媒聲稱機密恐被看光》的報道。
報道援引臺媒消息披露,臺灣“雄風三型”導彈配套重要儀器——經緯儀,因故障輾轉送至大陸山東維修。該消息在島內引起網友嘩然:“機密資料豈不是被看光?”
(相關資料圖)
究竟是怎么回事?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就此對軍事評論員宋忠平進行了采訪解讀。
“機密恐被看光”
環球網消息稱,臺灣自研“雄風三型”導彈用以定位、鎖定“敵人”的經緯儀因故障送到歐洲維修,后來被輾轉送至山東維修。
報道指出,“雄三”導彈所用重要儀器經緯儀是臺“中科院”向瑞士萊卡公司采購,日前因出現故障,臺“中科院”要求代理商送回瑞士原廠維修,但修復送返后臺方卻發現竟是從大陸山東省青島市寄回臺灣。
就此臺“中科院”回應稱,該設備代理商表示,原廠商告知因地緣關系送亞洲維修中心處理,并確認“沒有遭植入惡意軟件”。
臺媒援引島內相關專家觀點稱,一旦信息外流,恐怕會影響臺軍制空防御等軍事戰略。臺媒就此援引島內網友評論稱:“雄三導彈儀器竟送大陸維修,機密恐被解放軍看光?!?/strong>
環球網消息還指出,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4日當天就此事表態稱,如有涉及任何不法或有危害安全疑慮,都必須要用最嚴格的標準調查。
“雄風三型”導彈厲害嗎?
資料顯示,“雄風三型”導彈是臺“中科院”開發的第一款超音速反艦導彈,被島內媒體稱作是“航母殺手”,是臺軍震懾解放軍的“指標武器”。
該導彈對于解放軍的威脅如何?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分析稱,臺灣所謂自研導彈只是對外號稱,實際上其并不具備完善的自主研發導彈武器系統的能力,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大都依靠采購。這意味著,一旦發生突發事態,臺灣方面無法依靠自身的生產和工業體系第一時間補充這種高端武器的消耗。
“‘雄風三型’導彈雖然被臺媒捧得很高,但在以往實彈測試時曾誤擊臺灣漁船,因此被島內網友嘲諷為‘漁船殺手’”,宋忠平強調,該型導彈的實際效能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不論其戰力高低,在解放軍強大的反導網絡面前,都是沒有意義的?!芭_灣當局以武謀獨的‘刺猬’圖謀注定失敗?!?/p>
經緯儀“泄密”?
說回此事的核心——經緯儀。
宋忠平介紹稱,經緯儀其實是一個大類,分為光學經緯儀和電子經緯儀等,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地形勘探等精密勘測領域。而聚焦到導彈武器領域,經緯儀多用在導彈在機加工過程的精度校驗環節。
“可以簡單理解為,經緯儀是導彈加工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精密儀器,并非是導彈彈載的戰斗儀器。因此,經緯儀不太可能涉及所謂泄密問題。臺媒方面的報道或許存在一些認知偏差,將經緯儀誤會成為導彈攜載的陀螺儀,后者是為導彈提供導航制導功能的彈載儀器。”宋忠平表示,經緯儀和陀螺儀是兩種儀器,不應混淆。
他再次強調,臺灣當局以武謀獨的圖謀在解放軍強大實力面前注定失敗,因此,不論臺軍武器是否存在所謂“泄密”,對兩岸局勢都沒有什么實質影響。
他還解讀稱,萊卡公司作為世界級的精密儀器制造商,在全球化背景下將自己的產業鏈進行全球化布局,是非常正常、合理的,而中國的產業優勢在這件事中間也被凸顯出來。因此臺灣當局也好,一些西方國家也好,意欲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產業布局中抽身,希望和大陸“脫鉤”,顯然是很難做到的。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