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后,供應端主要交易新豆增產和質量偏差兩大邏輯,市場上利空情緒占據主導,國產大豆期現貨價格一路下行。10月18日晚間起國儲陸續公布大豆收購價,雖然高低蛋白收購價均高于市場價,一定程度穩定了市場,但市場仍以低蛋白大豆貨源為主,國儲收購量有限,采購主體以貿易商為主導,且市場預期豐產背景下高收購價或難維持。因而,儲備收購價公布后豆一盤面仍一路走低至5600元/噸附近。
(資料圖片)
然而,低蛋白大豆雖被貿易商“冷落”,但因其相對低廉的價格受到壓榨廠的青睞。多因素導致近期國內進口大豆到港節奏偏慢,壓榨原料供應不足推動豆粕現貨價格飆升,帶動大豆榨利大幅改善,提振非轉大豆壓榨飼料粕的積極性。在供應基本已定的事實下,需求端對增量豆源的消耗情況在一定程度影響價格走勢,低蛋白大豆持續流入壓榨領域帶來增產壓力的緩解,但這作用究竟有多大?
本文首先回顧了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結構,發現盡管短期低蛋白非轉大豆流入壓榨廠有助于提升國產大豆需求,但東北以外的地區因利潤不足的問題較少使用其進行壓榨,而黑龍江的壓榨產能增量僅每月二三十萬噸。若以12月進口大豆到港恢復作為轉折點,2個月壓榨量僅在50萬噸左右,相較300萬噸的供應增量相去甚遠。在食品豆需求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壓榨需求提升帶來的支撐較為有限,疊加近期新季廉價俄豆進口帶來的替代壓力,恐難阻擋國產大豆價格的下行之勢。
從“平分秋色”到“油弱食強”:國產非轉大豆的需求變遷
大豆既可作為食品滿足食用需求,也可作為油料滿足壓榨需求。作為食品,大豆內含優質植物蛋白,可滿足人們日常蛋白需要;作為油料,大豆壓榨產生豆粕和豆油,豆粕是飼料中主要的蛋白原料,豆油則主要用于食用。市場上流通的大豆油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兩周,非轉基因大豆是豆一盤面交易標的,主要來自國產及少量進口,國內每年從美國、巴西、阿根廷進口的大豆大多為轉基因大豆,對應盤面豆二。
2003年之前,我國尚未放開大豆進口,市場上也沒有明顯的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的區分,國產大豆主要用于壓榨和食用,占比分別為55%和45%。但自2003年我國開始放開大豆進口后,國產大豆的壓榨量受到大量廉價轉基因大豆的擠占,份額不斷下滑。在這將近20年的時間里,國產大豆需求經歷了從壓榨與食用“平分秋色”到“油弱食強”的大幅轉變。
豆粕作為我國最廣泛使用的蛋白飼料原料,由于并不直接涉及食用,我國對生產豆粕的大豆并不限制使用轉基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有限,為了保障口糧安全不得不放棄部分油料自主,而隨經濟水平提升居民對肉、蛋、奶需求的增長令飼料蛋白需求旺盛,這導致國產大豆產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飼用需求。轉基因大豆規?;a成本低廉,相較國產大豆具備顯著的價格優勢,這使得轉基因大豆榨利遠好于非轉大豆榨利。因此自2003年后,壓榨廠逐步開始使用價格便宜、貨源充足的轉基因大豆,國產大豆則漸漸退出壓榨的舞臺,轉向傳統食品和蛋白加工領域。由于飼料粕需求旺盛,我國也由此成為全球大豆最大的買家,21/22年度進口大豆達到9650萬噸,占國內大豆消費總量的82.56%,進口量較2003年增長468.11%,年復合增長率達9.57%,形成了國內豆粕供應高度依賴進口大豆的局面。
國產大豆流入壓榨提升需求,但或難阻擋下行之勢
傳統的食品生產和蛋白加工企業更多是勞動密集型,受近年來國內人口增速下滑以及環保因素影響,部分中小食品加工企業關閉,食用需求增長乏力。但由于國家規定食品及蛋白加工只能使用非轉大豆,且大豆作為植物蛋白食品,具備弱剛需的消費屬性,因此需求相對穩定。此外,受限于種植面積,國產大豆每年供應相對有限,供需兩側的作用使國產大豆價格運行較為平穩。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產大豆種植、收獲受到一定影響,且受疫情及戰爭引發的全球供應鏈擾亂沖擊,國產大豆價格一路上行,自今年年初以來維持高位震蕩的態勢。
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實現了雙增長,預估產量增幅達300萬噸左右。并且受今年天氣影響,新豆質量普遍偏低,高蛋白(39.5及以上蛋白含量)貨源稀缺,造成前期貿易商爭相采購的局面。但隨著新豆不斷上量,增產和質量偏差的事實不斷被市場交易,國產大豆價格自國慶節后出現顯著下跌。期間,國儲部分直屬庫陸續公布新豆收購價,無論高低蛋白大豆均給出高于市場價的收購價,短暫穩定市場情緒。但我們在報告《豆一專題:收購價翻盤與利多出盡?》中指出,由于國儲收購量有限,未來市場上低蛋白大豆占比大,且市場主體以貿易商為主,在終端消費需求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貿易商不會跟隨國儲抬價收購。國儲高收購價或難維持,供應端仍受增產和質量偏差的雙利空因素主導。
供應端持續弱勢,需求端情況如何呢?據調研顯示,新豆雖然整體蛋白含量偏低,其含油率卻非??捎^,甚至接近20%。這意味著低蛋白大豆盡管不被終端食品及加工企業接納,但作壓榨使用卻非常合適。正當此時,美國密西西比河受連續干旱影響航運受阻,我國進口大豆到港節奏被打亂,預計10月到港僅400多萬噸,11月到港預估也被調降至800萬噸,豆粕現貨價格的暴漲更進一步送上了助攻。12月前國內進口大豆到港數量仍不太理想,疊加USDA 10月報告確認美豆偏緊的平衡表,且近期人民幣仍整體呈現貶值態勢,這促使進口大豆成本及豆粕價格“居高不下”,帶動國產大豆壓榨需求提升。
若將低蛋白大豆定義為蛋白含量在34.5-38.5區間,根據部分貿易商設立的“階梯式”采購價、大商所的質量升貼水規定以及當前國儲給的收購價,可簡單估算低蛋白大豆的現貨均價約在5450-5650區間,與進口大豆的價差大幅縮窄,萬得數據顯示黑龍江地區國產大豆榨利已突破500元/噸。在成本和榨利的雙重支持下,黑龍江地區甚至部分多年未開的壓榨廠也開始購入國產低蛋白大豆用于壓榨。在今年國產大豆產量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增量豆源“何去何從”本就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國產大豆向壓榨領域的涌入,可以視作是需求端的利好,可以部分減輕新豆增產帶來的壓力。
然而,近期的壓榨需求提升未必能扭轉國產大豆供大于求的格局。當前國產大豆入榨主要受到豆粕價格高企帶來的榨利改善提振,但隨著12月后進口大豆到港恢復,國產大豆的如此高榨利或難維系,將削弱壓榨需求增長的基礎。因運費原因,當前全國除東北外少有壓榨廠使用非轉基因大豆進行壓榨,而東北地區國產大豆壓榨以黑龍江為主,壓榨產能增量約在20-30萬噸/月。若以市場預期的12月到港量好轉作為時間節點,國產大豆壓榨增量約40-60萬,與300多萬的大豆增產幅度仍有較大差距。此外,近期我們也關注到部分笨榨油坊批量采購價格較低的俄羅斯大豆儲庫備產。若出品率同國產大豆無異,理論上俄豆的榨利優勢明顯,低廉俄豆價格或提振笨榨油坊采購的積極性,擠壓國產大豆壓榨份額。
結語
在國產大豆增產的既定事實下,需求端表現在一定程度影響價格走勢。在高粕價及高榨利的支撐下,近期國產低蛋白大豆流入壓榨領域形成部分緩解,但受限于壓榨產能約束,壓榨需求增長難以扭轉國產大豆供大于求的局面,豆價反彈或曇花一現。在食品豆需求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壓榨需求增長帶來的支撐較為有限,疊加近期新季廉價俄豆進口帶來的替代壓力,恐難阻擋國產大豆價格的下行之勢。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