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齊娟
患上罕見病的患者往往會遇到跑斷腿、診斷難的棘手問題。即使掛號找專家,也不一定能夠“對癥下藥”。2023年2月28日,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 “點亮你的生命色彩”(Share Your Colours) 。當天上午,膠東半島首家疑難罕見病門診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揭牌開診。由院長焉傳祝教授領銜,匯集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兒科、血液腫瘤、內分泌等多學科范圍的疑難罕見雜癥,均可以在此掛號,患者不用四處求醫問藥,就能得到精準診治。
據了解,罕見病并不“罕見”,我國現有各類罕見病患者近200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當前,我國罕見病目錄收納了121種罕見病,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患病率小于50萬分之一,或者新生兒發病率小于10萬分之一的疾病稱為“罕見病”。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疑難罕見病門診下設八大亞專業,匯集了泰山學者焉傳祝教授等40余位專家組成,專門為罕見病患者“揪出元兇”,準確診斷。
對于罕見病的診療,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院長/疑難罕見病中心主任 、泰山學者 焉傳祝直言,醫院多年來為此做了大量工作。2021年,醫院聯合6家權威三甲醫院成立了青島市疑難罕見病診治中心,設置7個協作組。參照中國罕見病聯盟倡導的臨床多學科診療模式,為疑難罕見病患者提供科學、規范、系統的診治。中心已建立起完善的預約流程,做到專人對接,專業評估,MDT協作診治,建立疑難罕見病住院綠色快捷通道,方便患者轉診等。
門診開診后,疑難罕見病患者不再為看哪個門診,或者找哪位專家進行發愁,門診掛號后,為患者進行服務的往往是一個罕見病專家團隊,且涉及多個學科。焉傳祝教授解釋,借助成熟的機制,門診可以與全國各個關于罕見病的權威專家進行交流,一起幫助診斷,找出病癥的根源。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疾病確診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焉傳祝解釋,罕見病目前有兩大類疾病占比較多,一類是遺傳病,一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病占比60%-80%,對于遺傳病的診斷一般需要基因檢測,但即使檢測了基因仍然還有20%—30%的遺傳病不能明確致病基因,為此,焉傳祝教授團隊做了大量工作。“有時候為了確認一個致病基因導致的罕見病,我們可能會連續做1—2年的工作來尋找和驗證致病基因,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自身免疫病同樣也是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未知的致病抗體待我們發現,現在我們也在建立自己的分析團隊。”焉傳祝告訴記者。
目前,在泰山學者焉傳祝的帶領下,該團隊國內首報的罕見病病種達十余種。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神經內科副主任、疑難罕見病中心副主任趙翠萍介紹,疑難罕見病門診于3月1日進行首次看診,一般一天預約2—4個患者進行精細詢問和判斷,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因檢查資料、影像資料等基礎上,需要預約住院的可以通過綠色通道收治入院。目前,患者可直接通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院區”“齊魯醫院青島院區”微信公眾號和醫院24小時咨詢電話0532--96599預約“疑難罕見病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