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在嵐正式揭牌成立,標志著我國東南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翻開新的一頁。
(相關資料圖)
平潭海域是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地區。幾百年前的元代,一艘滿載著龍泉窯瓷器的貿易商船在運往海外的途中,在平潭大練島、小練島之間海域沉沒。2006年至2007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省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多家部門單位組成一支水下考古調查隊,潛入碧海,開展搶救性水下考古發掘,觸摸這段沉睡的歷史……
《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是一本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書中一張張當時珍貴的考古發掘工作照片和精美的文物圖片,揭開了這段隱藏于水下海絲的歷史。
本期,記者帶領讀者回顧2006年至2007年期間開展的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發現,回溯當時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探析這些深藏在平潭水下的“真寶貝”。
首次發現
打撈數百年沉睡歷史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羊澤林連續兩年參加大練島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是當時隊里的主要成員之一,也負責執筆《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中第一至三章的內容。
據羊澤林回憶,2006年6月,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從福州連江開始,先后在連江定海灣海域、平潭海壇海峽海域、莆田湄洲灣海域等開展調查。
2006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隊在平潭海域調查
2006年9月上旬,在莆田湄洲灣調查期間,水下考古調查隊得到信息:有盜撈者在平潭大練島附近海域進行盜撈,并發現沉船。同年9月9日,水下考古調查隊迅速組織部分隊員前往大練島進行水下考古調查。由于當時所聘請的向導只是聽說過沉船遺址的大概地點,沒有到過沉船遺址現場,水下考古調查隊的聲吶等物探設備亦來不及運達,給此次水下考古調查帶來一定困難。
“這處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位于平潭縣大練島的西部海域,東距大練島約300米,西北面為小練島。”羊澤林在書中記錄,第一次發現時,沉船遺址被盜撈時遭到破壞,部分船體露出海床表面,經過初步水下考古清理,沉船船體的北側船體略高,向南傾斜、埋于海床中,呈西北至東南走向。
水下考古調查隊趕到大練島海域后,首先由向導在船上指認沉船遺址可能的大致水域范圍,隨后派一組水下考古隊員下水探摸,了解海域情況,但未發現任何遺跡、遺物。
水下考古隊員入水
經過三組水下考古隊員幾次下水調查搜索,首先在海床表面發現一些散落的遺物——瓷器殘片,接著在周圍擴大范圍進行搜索。經過前后四天的探摸,發現了部分露出海床表面的船體殘骸,以及周圍散落著的大量瓷器殘片和幾個大小不等的盜坑,還在沉船的船艙中發現了部分成摞堆積的器物。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水下考古隊員對沉船遺址的表面進行清理測繪,并采集部分遺物標本。水下考古調查結束后,水下考古調查隊將該沉船遺址的情況具文上報福建省、福州市和國家的文物管理及相關部門,并雇人、租船進行臨時看守保護。
二度入海
開展搶救性水下考古
2007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經國家文物局批復,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吉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文博、考古單位聯合組成“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隊”,對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再次進行搶救性水下考古發掘。
2007年,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隊部分隊員合影
據羊澤林記錄,當時已進入深秋時節。這期間,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較低,東北風肆虐,平時海上風力均在五級以上。再加上沉船遺址位于大練、小練二島之間的航道一側,水流較急,浪挾風勢,經常會撲上甲板。
“更大的困難在于,從2006年第一次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已有一年時間,沉船遺址又遭到了盜撈破壞,海床表面散落大量的瓷器殘片和船體殘骸。這些都對水下考古工作造成了極大困難。”羊澤林說。
據了解,當時,水下考古隊根據天氣、海域情況和沉船遺址保存狀況制訂了周密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方案。水下考古發掘前,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
水下考古隊員采集出水沉船遺物
隊員們對沉船遺址表面進行清理和測繪,將海床表面所有散落的沉船遺物全部采集出水。通過GPS(衛星定位儀)定位,在沉船遺址上布設了一條探溝,利用高壓水槍和抽沙設備找到船體……
在水下考古清理過程中,隊員們隨時做好繪圖和攝影記錄工作。發掘結束后,又用聲吶等物探設備對遺址周邊海域進行探測……
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位置
經過近二十余天艱苦工作,水下考古隊員們對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的殘存遺跡、遺物進行了全面的水下考古發掘與采集,這艘深藏于海底幾百年的元代貿易船上的珍貴龍泉窯瓷器等寶貝,被一件件帶上了岸,古代海絲遺珍重現……
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最終安全、順利完成后,部分隊員轉人水下考古調查、發掘資料的整理、出水文物的保護以及水下考古報告的編寫工作。
海底寶貝
見證龍泉窯瓷器遠銷
通過此次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船體殘骸,存有部分船底板、舷板、隔艙板、陶罐等,最值得一提是,發掘出水了一批龍泉窯青釉瓷器,共計有603件。
器類有大盤、盤、洗、碗、小罐等,器物形制多樣,其胎質細膩,釉面瑩潤,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印花、貼花等,紋樣豐富,多為花卉紋、魚紋等。
青瓷小罐
這批青釉瓷器制作精美,特征鮮明,是典型的元代龍泉窯產品,不少器物還與韓國新安沉船出水龍泉窯青瓷相似。大練島沉船是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以后發現的又一處元代沉船遺址,其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經考古調查研究,此次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出水的大量龍泉窯瓷器具有船貨性質,應該是當時一艘主要運輸龍泉窯瓷器的民間貨船。”當時參與考古調查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栗建安說,龍泉窯青瓷在北宋時期就已開始外銷,南宋到元代期間是龍泉窯瓷器外銷的鼎盛時期。根據海外遺存發現的大量龍泉窯青瓷的情況來看,龍泉窯瓷器應是當時中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
青瓷大盤
此次水下考古還得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和日本知名考古專家的支持和幫助。
針對龍泉窯瓷器外銷這一現象,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研究發現,龍泉窯青瓷向海外的輸出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和東非各地遺址出土的中國輸出瓷器可知,龍泉窯青瓷不僅從南宋時期大量銷往海外,且在同時期的中國輸出瓷器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時,龍泉窯青瓷還是迄今所知最早進入歐洲的中國瓷器。就越南、泰國和波斯等國的瓷器生產歷史看,仿燒中國的龍泉窯青瓷,也是這些國家早期瓷器生產的主要成果之一。
根據《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記載,從東南亞以及西亞、東非等地區(大部分是通過東南亞中轉的)發現的大量龍泉窯青釉瓷器,可以看出當年大練沉船裝載的龍泉窯瓷器遠銷的目的地。
步履不停
繼續發掘海底“真寶貝”
據了解,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起步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福建沿海海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成了我國最早開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區域之一。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張威介紹,平潭海域是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地區,這里地處海壇海峽南北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海上貿易重要水域,且暗礁林立,海況復雜,因而這片海域遺留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文物保護人員觀察出水鐵器脫鹽情況
此次搶救性考古調查與科學發掘,既搶救了一批瀕臨滅絕的水下文化遺產,又基本摸清了水下家底。
水下考古學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考古的延伸。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在書中序言寫道:“由于特定的水下埋藏環境,水下文物往往與水底地形地貌及其生物或遺骸膠著在一起,較陸地田野考古規程要復雜得多。水下考古工作的艱辛程度遠遠超過陸地發掘。水下考古每往前走一步,都要付出較陸地考古十倍、百倍的艱辛。”
元代青瓷小罐
張威表示,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是近年我國又一項重要的水下考古發現,這也是在福建沿海海域繼連江定海白礁一號沉船、東山冬古灣清初沉船和平潭碗礁一號清代沉船之后進行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大練島元代沉船遺址為研究元代造船技術、陶瓷貿易和海外交通等問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張威說。
人物簡介
羊澤林,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復旦大學文博學院兼職教授,先后參加和主持東山冬古灣明末清初沉船考古發掘、平潭“碗礁1號”清代沉船考古發掘、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等近百項田野、水下考古調查發掘項目,還參與福建省大部分窯址考古調查、發掘工作。
2016年主持發掘的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主編有《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報告(1989-2010)》《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武夷山古窯址》等6部考古報告,并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60余篇學術報告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