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復工復產在更大范圍內展開。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84%,但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住宿、餐飲、文旅等行業復工之路仍面臨不少挑戰。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在16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稱,當前,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從行業看,第二產業復工率高于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復工率高于生活性服務業;從地區看,各地的復工復產率呈現齊頭并進的趨勢,25個省份的復工率均超過80%,湖北省近日也呈現出快速上升的勢頭;從企業類型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復工復產也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復工率高于中小企業整體水平。規模越大的企業復工復產率越高。全國工商聯4月上旬提交的調研報告顯示:91.39%的民營企業已復工。其中,第三產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9.97%,較3月下旬上升了8.21個百分點,大型企業復工復產基本恢復正常,57.84%已復工大型企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從這一角度看,微型企業復工復產難度還相對較大。
在復工復產大范圍展開后,產業鏈銜接不暢也成為當前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針對產業鏈的斷點、堵點,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表示,在國務院復工復產推進工作機制下,工信部牽頭組建了多部門參加的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工作專班,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聯動,解決龍頭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聚焦重點產業鏈,建立龍頭企業“一對一”聯系機制,落實援企惠企政策,發揮“互聯網+”作用,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穩固供應鏈,提升產業鏈的水平。
另外,隨著疫情在國外的加速蔓延,海外市場需求下降,訂單減少也成為當前中小企業比較突出的問題。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找訂單難”問題,秦志輝表示,目前國家已出臺了多項政策,涉及財稅、金融、社保、外貿、就業等多個方面,具體內容可概括為五個字:減、增、降、緩、服。
“減”就是減稅費。國家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出臺了減免增值稅的政策,同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以及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免收收費公路的通行費等措施。
“增”主要是增信貸。解決企業的資金流、流動性短缺問題,通過3次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向金融機構提供了3.55萬億低成本資金,用于向企業發放低利率貸款。
“降”主要是降成本。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以及用電、用氣、用水等生產經營性成本,都有很多具體規定。還有記者包括中小企業廣泛關注的房租問題,一些省市也出臺了政策進行減免,幫助小企業渡過難關,降低運營成本。
“緩”是指緩期限。截至3月底,已對8800億元企業貸款本息實行延期。還延長了交通運輸和餐飲住宿等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緩繳住房公積金。
“服”主要是優化服務。包括統籌協調暢通產業鏈,推動開展中小企業志愿服務等。秦志輝指出,由于中小企業量大面廣、階段不一、需求多樣,因此更多的還要動員社會力量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近期工信部還將會同教育部共同舉辦“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進一步擴大就業渠道,優化人才結構。
在復工復產開展過程中,記者也注意到一些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行業如餐飲、旅游、外貿等受疫情沖擊較大,復工復產之路舉步維艱。對此,全國工商聯研究室副主任涂文表示,近段時間全國工商聯采用了多種渠道對民營企業的運行狀況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疫情對民營企業的沖擊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夠完全消除。特別是在餐飲、住宿、文旅、外貿、境外投資等領域,中小微企業可能還會受到持續加重的影響,生存壓力也會加大。但也應看到疫情期間,一些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在加速發展,如在線辦公、生鮮電商、教育培訓、互聯網視頻等領域的民營企業都在逆勢增長。“這表明了我們的民營企業有很強的活力與應變能力。”涂文說。
涂文還表示,下一步,全國工商聯將密切跟蹤監測企業的運行狀況,及時反映企業意見訴求;同時配合有關職能部門做好推進政策落實工作,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加快復工復產。
工信部也表示,除推動龍頭企業發揮作用外,還將推動數字賦能中小企業。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形成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養新增量、新動能。(記者孫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