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通訊員 黃國暢 楊海龍
畢業臨近,“搶人大戰”格外激烈。
【資料圖】
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讓“筑巢”和“鳳至”雙向奔赴?近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人才引進作為黨委工程和戰略工程,堅持高站位籌劃部署、高標準展開落實、高質量有效推進,為加速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
一大早,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氣象水文室助理工程師趙穎頎便忙得不可開交。人才引進入職不到1年,趙穎頎成長迅速,不僅參與了“國字號”航天發射任務,更是作為氣象預報組預報員開展相關工作。
他坦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國家級平臺和人才引進的大好政策,吸引他前往報考。如今,在一體化導師責任制的路徑培養下更是持續進步,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也充滿了信心。”
趙穎頎只是該中心人才引進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例子,在這里,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據統計,2023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累計吸引2273名高校畢業生和社會人才申請報考,良好的招才引智環境吸引了眾多高材生的目光。人才引進過程中,他們堅持黨委統攬,聯合機關各部門和用人單位,組成了人才引進“小核心”。用好“5種機制”,與重慶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依托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站點“筑巢引鳳”,形成人才引進的“大外圍”。這些年,該中心與高校聯合培養在職研究生54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2名,博士2名、碩士19名全部為主干專業、緊缺人才,人才引進步伐持續加快。
航天事業是自帶光環的神圣事業,中心是成就人才的紅色沃土。不少畢業生表示,在高校宣講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熱度很旺、令人向往,很多航天“網紅”更是耳熟能詳,宣講臺前排滿了長隊,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人才引進中,我們突出航天品牌優勢,抓住擇業黃金期,分階段、多輪次組團進校宣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介紹,他們著力講清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的事業優勢,弘揚“西昌航天精神”“海島創業精神”的文化優勢,著眼“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的科技創新優勢,努力形成聚才引才的虹吸效應。2023年考生報考中心人數較去年提高了40%,吸引力得到顯著增強。
引來“鳳凰”,更要留得住、用得好。為了更好營造科技人才成長進步的優質環境,2022年10月,中心領導帶隊深入一線基層單位,組織開展人才建設專題調研,重點從頂層設計、隊伍結構、數質狀況等方面,深入分析人才建設現狀底數、找準人才建設重點難點,對標對表提出人才隊伍抓建思路舉措,為滿足“高端+尖端”要求的人才發展戰略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支撐。
實現人才引進“需求側”與高校“供給側”有效銜接、借助國聘網、高校就業機構充分發掘優質人才信息、采取“一對一”跟蹤聯系、持續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此外,中心黨委對引進人才服務保障工作高度重視、強力推動,機關各部始終保持大事大抓、實事實抓的強勢勁頭,想方設法解決任務急用、基層急需、人員急盼的現實問題,為投身任務一線的科技人才解決后顧之憂,努力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凝聚起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創造更多中國奇跡的磅礴力量。
攝影:黃國暢 楊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