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張繼華
(資料圖片)
訴訟服務中心是群眾接觸法院的第一站,是群眾表達訴求、解決矛盾的窗口,也是法院服務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窗口。今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兩級法院加大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力度,拓展訴訟服務功能,優化訴訟服務措施,創新訴訟服務機制,從細節抓起、從點滴做起,立足訴訟服務“小窗口”,實現司法為民“大服務”,努力打造職工群眾滿意的訴訟服務中心。
改造升級場所,健全服務功能
“法院的服務真是周到??!進門就有人引導,每個環節都很順暢,不一會就把我的問題解決了,比我想象中快多了……”在導訴員的幫助下,當事人王某在哈密墾區人民法院不到半天就辦完了立案,并進行了訴前調解。
在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中,十三師兩級法院堅持把最好的場所、最優質的服務提供給群眾,推進訴訟服務中心轉型升級,均采用開放式、窗口式綜合服務大廳,設立案登記、申訴申查、信訪接待、查詢咨詢四個服務窗口,融合了材料收轉、排期送達、訴前調解、判后答疑等八大功能,整合場地資源,在原有立案大廳基礎上,建立了訴前調解室、速裁組等,實現了“一站式”訴訟服務和 “一站式”多元解紛,讓當事人“走進一個廳,事務全辦清”。
創新便民舉措,服務更貼心
“聽說法院有農民工綠色通道,沒想到真的很快,兩個多小時就解決了我們的問題,終于可以放心回家了!”王某拿到調解書,高興地說。
岳某承包某工程勞務,從老家叫來王某等八人干木工,但完工后,岳某尚欠王某等人兩個月工資。王某為此在工地已經滯留10多天,無奈來到黃田法庭求助。黃田法庭法官了解到情況后,立刻開展工作,通知岳某到庭,雙方當庭就達成了調解協議。
“法官,我們7個人很想找銀行商量一下,但只有周末能湊齊,周末銀行和你們又都不上班,怎么辦?”借款人葛某主動打電話給法院?!澳俏彝ㄖ幌裸y行,就約到周末開庭”法官毫不猶豫地回答道。近日,十三師中級人民法院在周末開庭審理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上訴案件,雙方當事人當庭達成調解協議。
為減輕當事人的訴累,十三師兩級法院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司法為民理念融入訴訟服務當中,創新開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一是文明服務“五個一”。推行一個笑臉、一句問候、一杯熱水、一把椅子、一次性告知“五個一”服務,讓當事人感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感受到人文關懷。二是電話預約立案。對外公布立案庭受理電話,積極提供立案咨詢服務,解答問題,告知事項,提醒引導,讓當事人少跑路、快立案,減少訴累,提高當日立案率。三是開通綠色通道。設立“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特殊人群綠色通道,設立優化營商環境中小企業綠色通道,為各類群體提供貼心的個性化訴訟服務,積極回應不同群體司法需求。切實落實訴訟費減免緩制度,依法對符合條件的職工群眾減免緩訴訟費,切實減輕困難職工群眾訴訟負擔,確保打得起官司,充分彰顯了司法人文關懷。四是八小時外訴訟服務。對于情況緊急的,根據當事人申請,在節假日、午間、夜間等八小時外時間,開展立案、送達、調解等訴訟服務,以自身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度。
“以前感覺法院是高高在上、冷冰冰,親身體驗后發現法院是平易近人,暖融融呀?!睙崆橹艿降姆蘸蜐鉂獾娜宋年P懷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建設智慧法院,優化群眾體驗
劉某是一名律師,每天往返多個法院。近段時間,劉律師明顯感覺到在十三師法院辦理業務越來越快了,“在這里辦事,很多環節可以自助辦理,在網上就能直接立案、繳費甚至查閱卷宗,還可以跨域立案,省去很多麻煩,真是太方便了!”
十三師兩級法院積極推廣運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通過網上立案、跨域立案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順利立案,大廳有專人提供網上和跨域立案服務,所有跨域立案服務24小時內反饋、7個工作日內審核。同時,當事人還可以通過手機銀行、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方式實現隨時隨地網上繳費。采取手機、短信、微信、視頻、郵箱等多樣化電子送達方式,實現了便捷、高效、精準送達,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今年以來,十三師兩級法院共完成網上立案183件,完成網上保全131件,充分運用律師服務和“一碼通”平臺,實現快速通行、高效辦事、網上閱卷,通過律師服務平臺提供服務11次。依托集約送達平臺,對案件實現郵寄送達、公告送達一日完成,解決傳統公告郵寄送達“周轉慢”問題,適用在線調解、網上開庭,解決當事人因路途遙遠不能到庭的問題。目前,十三師兩級法院電子送達率超過了80%,適用互聯網法庭占比超過43%,實現掃碼繳費100%。
開啟“速裁”模式,助力審判大提速
“只要案子到了速裁團隊,很快就能案結事了!”律師張某說道。
“真快啊,沒想到案件轉入速裁程序才一天,我就拿到判決書了,真是一刻也沒耽誤呀!”趙某高興地說道。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進入立案程序后,因屬于“簡案”,便分流至速裁團隊進行審理,征求當事人雙方意見后,當天開庭,并且當庭進行了宣判。
“法官,23萬元的工程款我拿到了!”王某激動地給法官打電話“十幾年的工程款,官司又打到了二審,真沒想到能這么快拿上錢”。2011年5月9日,郭某、王某承包韓某的工程,直至2013年9月10日,郭某、王某施工完成。韓某陸續地支付了一些工程款,但至今還剩余部分工程款沒有支付,郭某、王某將韓某訴至法院。該案雖然是建工合同糾紛,但事實很清楚,十三師中級法院就作為“簡案”分流到速裁組,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第二天韓某就履行了調解書。
十三師兩級法院將多元調解與速裁進行無縫銜接,對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雙方當事人爭議不大的民間借貸、買賣合同、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簡易民商事案件,先依托多元化解糾紛機制進行訴前調解,調成的案件當事人可以選擇自動履行或申請司法確認,調不成的案件及時轉入速裁程序快速審理,對不宜速裁的案件則立即轉到審判庭進行精細化審理。
推動“關口前移”,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因為農藥問題,我們十幾家葡萄都減產了,鬧心好久了,沒想到法院當天就解決了。”在二道湖人民法庭訴調對接中心,當事人楊某等13人感激地說。
某團場將給樹林帶打藥業務承包給某公司,某公司打藥時沒有將剛打完除草劑的藥桶清理干凈,導致藥飄到楊某等人葡萄地里,嚴重影響了葡萄產量,連隊聯合團場綜治中心進行調解,最終在法院提前參與下達成了調解協議,并進行了司法確認。
十三師兩級法院立足弘揚“楓橋經驗”,堅持從源頭上提前介入,充分借助團場有關部門以及社區、連隊、學校、醫院、物業等基層組織力量,依托團場黨員干部“窗口延伸服務、主動接訪服務、一線駐區服務”、“4+1”一線工作法等工作機制,拓寬多元解紛渠道,推動矛盾糾紛從源頭上實現就地化解。加快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工作,將轄區21個基層自治組織調解點,17個特邀調解組織以及37名人民調解員納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今年以來,十三師兩級法院與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門簽訂聯合調解協議,通過訴調對接、行業調解等途徑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5件。